稳定币周报:牌照门槛下中小企业如何参与稳定币未来?

洒脱喜13 小时前
摘要
美国可能试图通过赋权合规机构发行稳定币、集中储备金投资于国债的方式,释放系统内的流动性,同时压低融资成本 。
币币情报道:

欢迎阅读最新一期的稳定币周报。

过去一周,围绕《Genius Act》等稳定币监管提案的讨论持续升温,观察者开始意识到这不仅是金融科技领域的监管重构,更可能是联邦政府在财政压力下借助稳定币与银行体系间接融资的一种政策设计——一种「隐形量化宽松」的变体。美国可能试图通过赋权合规机构发行稳定币、集中储备金投资于国债的方式,释放系统内的流动性,同时压低融资成本。

这种结构性需求正驱动银行与传统金融巨头加速入场,争夺「互联网货币层」的主导权。

以 Circle 向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申请信托银行牌照为例,头部稳定币发行商正试图获得关键的制度入场券,掌控发行、托管与清算的全链条能力。稳定币行业正步入一个由牌照、清算网络与用户规模共同定义的新阶段,合规门槛与市场集中度同步抬升。

在这样的格局变化中,一个问题愈发重要:中小企业与创业者还能从哪里切入?

在 Cobo 高级副总裁 Alex Zuo 看来,稳定币的终极能力在于「承接流动性」,即能否作为链上服务的接口被广泛使用。尽管发行由头部机构主导,但在支付、清算、风控等「服务层」,仍有大量空白等待填补。这正是 Web2 企业利用既有用户关系和业务场景切入的窗口。

面对「隐形 QE」背后的政策驱动和行业重构,稳定币生态将从「资产层」向「服务层」演进。牌照之战之外,更大的机会藏在如何把稳定币真正用起来的每一个细节中。

市场概览与增长亮点

稳定币总市值达 $255.201b(约 2552 亿美元),周环比增长 $2.415b(约 24.2 亿美元)。市场格局方面,USDT 继续保持主导地位,占比 62.42%;USDC 位居第二,市值 $61.922b(约 619 亿美元),占比 24.26%。

区块链网络分布

稳定币市值前三网络:

  • 以太坊:$126.718b(1267 亿美元)

  • 波场 (Tron):$80.855b(809 亿美元)

  • Solana:$10.746b(107 亿美元)

周增长最快的网络 TOP3:

  1. Story:+34.57%(USDC 占比 99.99%)

  2. Unichain:+34.01%(USDC 占比 39.80%)

  3. OP Mainnet:+17.27%(USDC 占比 39.80%)

数据来自 DefiLlama

Circle 申请美国信托银行牌照,这意味着什么?

全球第二大稳定币发行商 Circle(CRCL)近日向美国货币监理署(OCC)提交联邦信托银行牌照申请,紧随其估值近 180 亿美元的 IPO。该举动不仅标志着 Circle 正从链上资产发行商向合规金融基础设施提供者迈进,也可能重塑整个稳定币行业的监管与商业格局。牌照一旦获批,Circle 将拥有直接托管、管理 USDC 储备金的资格,从原本依赖第三方银行的结构,转变为可完全控制底层资金流的「合规金融主体」,大幅增强其收入弹性和系统独立性。

这一转型与美国正在推进的稳定币立法高度一致。《GENIUS Act》等草案已提出,将对大型发行方实施银行级监管要求。Circle 此举不仅是对政策信号的前瞻响应,也意在摆脱对高利率环境的依赖,逐步从息差驱动转向托管、清算等服务型收入结构。作为稳定币「第一股」,Circle 试图以制度红利建立竞争壁垒,市场对此战略路径的分歧或将成为未来估值波动的核心变量。

未来稳定币的市场竞争,将围绕托管能力、清算接口、合规资质与服务深度展开。银行牌照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周期里少数核心参与者的必备门槛。

稳定币:美国财政深渊下的「隐形 QE」与全球美元回流的交织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正密切关注美国稳定币立法的进展。表面上,这些立法旨在加强合规与金融稳定;然而,BitMEX 联合创始人 Arthur Hayes 提出了一个更具颠覆性的视角:这可能是一场应对美国巨额财政赤字与债务压力的「隐形量化宽松」(Invisible QE)。Arthur Hayes 认为,《Genius Act》等法案并非单纯促进市场竞争,而是通过监管设计,赋予了「大而不倒」(TBTF)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在稳定币市场的主导地位,从而为联邦政府构建新的、隐蔽的融资路径。

稳定币市场分析图

面对每年高达 2 万亿美元的赤字和即将到期的巨额国债,美联储难以重启传统的量化宽松,政府急需新的「输血」机制。允许银行发行无息稳定币,并给予其购买短期国债(T-bills)的监管豁免(如 SLR 豁免),使得银行能够以极低的资金成本大规模加杠杆买入国债,提升净息差,从而扮演「流动性制造者」和「国债接盘方」的角色。这种「非典型量化宽松」在不显著扩表的情况下,间接释放了金融系统内的潜在流动性,既支持了国债需求,也可能外溢至风险资产市场,推高资产价格,最终增加政府的资本利得税收入。在 Hayes 看来,这是将区块链红利「金融化」为银行的租金收益,而代价则由普通存款人、未来纳税人与稳定币创新创业者承担。

花旗银行的分析为这一宏大叙事增添了细致入微的洞察。花旗认为,美元稳定币的崛起更多是美元储备地位的「反映」而非「巩固」因素,其增长并不会无条件地带来美国国债的净新增需求。关键在于资金的来源:如果新发稳定币仅仅是来自现有银行存款或货币市场基金(MMFs)的转移,那么从整个金融系统的净增量来看,对美国国债的需求并无实质性增加,仅仅是资金在不同金融产品间的「内部转移」。花旗强调,只有当稳定币能够吸引到原本不直接投资于美债的「增量资金」,例如来自美元现钞的重新配置、全球 M0(基础货币)的重新配置,以及外国持有存款的重新配置时,才能真正对美债需求产生实质性提升。

这正是 Tether 作为全球最大稳定币发行商,其独特战略可能发挥作用之处。Tether 不仅将大部分储备资产投资于美国国债,其在全球南方(如矿业、AI、足球俱乐部、农业)的大量基础设施布局,也旨在赚取离岸美元利润。当这些在海外赚取的美元利润被 Tether 回流并用于购买美国国债时,它们便符合花旗定义的「外国持有存款重新配置」所带来的增量美债需求。这使得 Tether 不仅仅是一个美元稳定币的发行商,更可能通过其全球化的投资和盈利网络,成为美国国债市场一个间接但持续的「增量买家」。

综上所述,美国稳定币的未来图景是多维且复杂的。Arthur Hayes 的理论揭示了立法背后应对财政赤字的深层驱动力,以及银行在其中扮演的「隐形 QE」角色;花旗银行则提供了对稳定币影响美债需求的细致分析,区分了「分流」与「增量」;而 Tether 的全球战略则生动地展示了如何通过离岸美元的循环,为美债市场带来符合「增量」定义的资金。

Cobo 高级副总裁 Alex Zuo:稳定币格局重构,Web2 如何找到切入口?

随着稳定币逐步嵌入主流金融体系,一个由牌照、清算网络与用户规模主导的新格局正在成形。Circle 和 Ripple 等头部加密公司相继申请银行牌照,意图掌握发行、托管与清算的全链条能力;传统银行与大型科技公司则加快入场,凭借现有基础设施与市场份额,争夺「互联网货币层」的战略高地。稳定币行业正进入合规壁垒与市场集中度同步上升的阶段。

在此背景下,一个核心问题浮现:在金融属性日益增强、牌照门槛不断抬升的产业格局中,中小企业与创业者的可参与空间何在?

在 Cobo 高级副总裁 Alex Zuo 看来,稳定币的终极能力在于「承接流动性并实现服务落地」。其未来价值不在于锚定美元本身,而在于是否能够成为链上资金流动与金融服务的高效接口。当前,从发行侧看,稳定币仍主要由大型机构主导,但随着其大规模进入商业与金融场景,将催生一系列围绕流通、结算、集成与管理的新需求,为创业者打开真正的切入窗口。

这正是 Web2 企业的结构性机会。相较加密原生公司,它们更了解真实商业场景,具备 CRM 能力、分发渠道和用户网络等系统性优势。在跨境电商、游戏、供应链金融、内容创作等高频业务中,稳定币具备以低成本、高效率方式嵌入资金流的天然适配性。

但 Web3 的底层结构仍极为复杂:账户体系、智能合约、链间兼容、跨境清算、反洗钱与监管合规,均非单点突破所能应对。这对大多数 Web2 团队构成了技术与合规上的双重壁垒。

因此,Alex Zuo 认为,稳定币的大规模应用必须依赖技术、合规与分发能力的三位一体协作。Cobo 的角色正是成为这些企业的「底层能力提供商」:通过 API 化、模块化方式,输出包括链上钱包、资金风控、法币结算等关键能力,使 Web2 企业无需自建基础设施,即可快速、安全地嵌入 Web3 金融系统。从跨境收款到链上账户管理,Cobo 正成为传统企业连接稳定币世界的关键接口。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