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贵与老钱竞逐稳定币牌照市场
作者:谢照青,来源:腾讯新闻《潜望》
负责香港稳定币牌照审批及相关业务的香港金管局数字金融部主管何泓哲,是近期港岛备受瞩目的人物之一。随着香港政府公布的《稳定币条例》将于8月1日正式实施,稳定币正式被纳入牌照化管理,“老钱”与新贵们正争相拜访香港金管局数字金融部,以期在下个月的牌照申请中占据先机。
“这次外界对香港稳定币的关注度远超以往。”一位熟悉香港币圈并频繁与香港金管局沟通的业内人士透露。从在港中资机构蜂拥叩开金管局大门的热情即可看出这一趋势。
稳定币作为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形式,通过与相对稳定的资产(如法定货币、商品或一篮子资产)挂钩,保持其价值的稳定性。近年来,由于特朗普政府的大力支持,稳定币迅速进入主流视野。目前市面上主要的稳定币类型包括法币抵押型稳定币、加密货币抵押型稳定币和算法稳定币等。
不同于传统的货币体系,稳定币在支付、交易等方面具有便捷、高效和低成本的优势,尤其在跨境支付领域展现出可观前景。这也被视为香港未来发展的重要机遇之一。
然而,目前港府公布的《稳定币条例》仅提供了法律框架,具体申请细节及相关指引尚未明确。众多有意参与稳定币市场的个人和机构希望了解更多内容。
此次港府公布的稳定币为法币挂钩型,即与法币按面值以1:1进行抵押的稳定币。虽然港府并未限制挂钩法币种类,但稳定币通过与法币挂钩,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加密货币形式,从而降低了传统加密货币的波动性。
一、超20家中资机构约见香港金管局
据腾讯新闻《潜望》了解,近期已有超过20家中资机构约见了香港金管局负责稳定币事务的金融科技部门,这些机构包括在港中资金融机构及国企实业机构等。何泓哲及其团队的工作量也因此显著增加。
除了中资背景机构外,一些曾在富豪圈和金融市场中低调一段时间的“老钱”也在中环积极组建团队,希望参与香港的稳定币业务。其中包括人和商业集团实控人戴永革、原海通国际CEO林涌、云龙资本创始人翟隽等人。
此外,联想系旗下的弘毅资本也在积极筹备稳定币业务团队,并于2024年申请加入港府的稳定币“沙盒”。不过截至发稿,弘毅资本尚未对此置评。
此前,港府于2024年7月公布了三家进入沙盒的机构,分别为京东币链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圆币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李泽楷旗下的香港电讯。
蚂蚁集团旗下的蚂蚁国际和蚂蚁数科也正在积极与监管沟通,计划申请稳定币牌照。蚂蚁国际和蚂蚁数科均属于蚂蚁集团的创新业务板块,分别独立运营。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担任蚂蚁国际董事长,而蚂蚁数科董事长为韩歆毅。
据腾讯新闻《潜望》了解,蚂蚁国际和蚂蚁数科的团队已在港开展“币圈”相关业务一段时间。其中,蚂蚁数科一直在推行RWA(现实资产代币化)业务,该业务可能成为其在港申请稳定币牌照的应用场景之一。
RWA是指将现实世界中的资产(如酒店租赁、光伏发电、股票、债券、大宗商品等)通过区块链技术代币化,使其能够在链上进行交易、管理和流通。
简单来说,RWA就是将传统资产代币化,并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交易和管理,协助传统资产融资。过去几年,包括蚂蚁数科在内的多个香港团队已在此领域有所布局。
相较于跨境支付等更为直观的应用场景,部分业内人士并不看好RWA与稳定币结合的方向。不过,除蚂蚁数科外,京东币链团队也在积极探索该方向,并从蚂蚁数科RWA团队中挖走了不少人才。
与此同时,京东币链已公开宣布将在港申请稳定币牌照。其方案涉及京东国际物流相关的RWA方向以及京东商城港澳台的跨境支付场景,但规模远小于蚂蚁国际旗下的万里汇。
万里汇是蚂蚁集团于2019年收购的一家英国公司,专注于为企业和个人卖家提供国际支付服务,主营业务包括国际汇款、外汇期权交易、国际电商平台收款及结汇等。
数据显示,自蚂蚁集团收购以来,基于阿里系电商业务的支持,万里汇发展迅速。截至2024年底,万里汇全球累计处理交易金额突破3000亿美元,服务商户数量超100万。
据腾讯新闻《潜望》了解,蚂蚁国际可能以万里汇为应用场景在港申请稳定币牌照,这也是香港金管局重点关注的支付应用场景。
鉴于稳定币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的跨境支付优势(如低成本、高效率),其在跨境支付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因此,“老钱”和新贵们正积极寻找“跨境支付场景公司”合作。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香港市场上已有数十个团队开始为申请稳定币牌照组建团队。
二、抢跑万亿级稳定币市场
尽管港府积极推动“币圈”产业发展,但行业能否腾飞仍需观察。一些币圈人士担忧,此次是否会再次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
事实上,香港政府介入“数字货币”产业已超过三年,但至今未见行业大规模发展,大多数在港的数字货币业务尚未实现收支平衡。
早在2022年,受地缘政治和疫情冲击等多种因素影响,港府决定以合规市场角度参与Web3.0产业,并发布《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简称《宣言1.0》)。此后,香港一度成为全球币圈中心,吸引了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等重量级人物到场支持。
随后,港府围绕“数字货币”产业发展推出了多项措施,包括合规虚拟资产基金牌照申请、合规虚拟资产交易所申请以及在港交所上架现货比特币ETF等产品。
然而,这些牌照业务和ETF产品的规模仍在爬坡中。过去三年,香港证监会共发出11张虚拟资产交易所牌照,但这些交易所的主营业务大多处于亏损状态,即使是头部机构Hashkey集团旗下的交易所营收也不尽乐观。
“币圈的产品若走合规路线,难度较大。”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包括头部交易所OKX在内的一些交易所在多次与香港监管机构沟通后,最终放弃了在港申请牌照。
“但这一次完全不同,这是划时代的意义。”一位在Hashkey交易所任职的业务负责人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Hashkey集团董事长肖风也在多个场合提到,《宣言2.0》和《稳定币条例》的实施意味着香港不仅要在Web3.0领域发力,更要将其与传统金融真正连接起来。
6月20日,港府发布的《宣言2.0》设立“LEAP”框架,涵盖优化法律与监管、扩展代币化产品种类、推进应用场景及跨界别合作、以及人才与合作伙伴发展等内容。
在此框架下,港府致力于推动数字资产的合规化、规模化和全球化发展,具体措施包括优化法律与监管、明确稳定币发牌机制、推动RWA代币化,并对代币化ETF和数字资产基金提供税务优惠等。
多位参与过香港交易所牌照申请及代币化产品发行的人士表示,此次港府的决心非常坚定,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将稳定币纳入监管、将RWA代币化视为重点产业、以及对代币化ETF和数字资产基金提供税务豁免。
稳定币和RWA等代币化产品首次实现了实体经济与币圈的互联互通。
“稳定币的前景非常可期,这可能是重塑全球货币市场的机会。”一位长期关注稳定币市场的业内人士表示。他和团队正在积极准备申请香港稳定币牌照。
在此之前,美国参议院于2025年5月19日通过《GENIUS法案》,正式将美元稳定币纳入“美元数字化”体系,进一步引发市场热议。当前稳定币市场中绝大多数产品与美元挂钩。
币圈数据分析平台OKG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持续扩大。2025年首季链上清算稳定币规模突破3.7万亿美元,年化交易量预计突破9.8万亿美元。同时,稳定币的市值已接近2500亿美元,五年内增长超过22倍。
OKG Research预测,随着全球稳定币立法加速,到2030年,全球稳定币市场供应量可能达到3万亿美元,年交易量突破100万亿美元。
港府较为关注的稳定币支付应用场景方面,OKG Research数据显示,2024年稳定币支付年结算量达到508亿美元,占全球个人跨境汇款市场的7.3%,并连续两年保持超过60%的年增速。
业内人士透露,港府最终发放的稳定币牌照不会超过10个,这意味着许多参与者将成为陪跑者。根据之前虚拟资产交易所申请的经验,在港筹备稳定币牌照的法规框架设计及落地每年开支至少2亿港元,即使拿到牌照后,后续可能需要1至2年才能实现收支平衡。
这意味着,想要在第一批获得牌照的团队前期投入至少需要2亿至4亿港元。
尽管目前已有数十个团队涌入稳定币牌照申请,但最终获牌并非易事。按照港府的审批节奏,第一批获得稳定币牌照的机构名单可能最快于2025年12月底公布。
留给新贵和“老钱”们抢跑的时间,已经不足半年。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