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与股票代币的大时代
最近美国网红无手续费券商robinhood宣布实现股权与 ETF 代币化,首批 200 支美股/ETF 代币在 Arbitrum 上发行,免 RH 佣金与点差,支持 24×5 交易及股息分配,面向 30 个 EU/EEA 国家。未来迁移至 Robinhood 自研 Layer 2 区块链。
-
基于 Arbitrum 技术栈:专为现实资产代币(RWA)设计,承诺 24×7 结算、自托管及跨链桥。
-
加密永续合约:Bitstamp 托管,最高 3× 杠杆,今夏完成 EU 全量开放。
-
ETH / SOL 质押:首先落地美国,再向 EU 全开。
-
用户飞轮:1–2 % 加密充值 Boost、Gold 信用卡返现自动买币、AI 助手 Cortex、分层费率的智能路由等。
这样以后,“碎股 + 全天候”—区块链把 T+2 & 最小手数摩擦降为零,长尾资金可 24 小时接入美股。SEC 对股票代币定位含糊,RH 先在 MiCAR sand-box 友好的欧盟试水,验证模式后再返美。自有 L2 = 成本 + 数据护城河—从付 10–25 bp gas 费到掌握 Sequencer 经济;交易/链上行为数据沉淀于 RH 而非公共区块链。RWA 飞轮—继 BlackRock BUIDL 基金后,链上美债、MMF 需求加速,股权代币只是入口。
什么是“股票代币”?两条技术路线
Robinhood 采用的 保管人模式,在经济上类似美国的 ADR、在法律上则属于欧盟“资产参照型加密资产(ART)”。
Robinhood Stock Tokens:技术堆栈 + 发行模式全景
第一个环节,托管 & 铸造
Robinhood 先在立陶宛设立 SPV,以 1 : 1 比例持有首批 200 只美股与 ETF 实股,再按同等数量在 Arbitrum 上用 ERC-3643 合约铸造代币;只有通过白名单地址的钱包才能持有或转让。未来,这项铸造与白名单权限将迁移到 Robinhood 自建的 Layer 2(Robinhood Chain),届时不但能把标的扩充到“数千只”股票与私募股权,还能继续利用 ERC-3643 自带的冻结、强赎与 ONCHAINID 身份绑定功能,满足 MiCAR 对资产参照型加密资产(ART)在 KYC 与可追溯性上的硬性要求。
第二个环节,执行层
现阶段代币运行在 Arbitrum Rollup(Nitro),继承完整 EVM 语义,由单一 Sequencer 排序,平均一笔交易链费约 0.02 美元。Robinhood 下一步会用 Arbitrum Orbit 框架搭建一条专属 Rollup/AnyTrust 链,并自营 Sequencer,可自由指定 USDC 等稳定币作为 Gas。这样既能把 Gas 费与 MEV 收益留在自己体系内,又能借 AnyTrust 模式把数据可用性成本再降八成左右。
第三个环节,数据可用性
在首发阶段,所有交易批次完整写入以太坊 L1 calldata,安全性最高但费用偏高。迁移后改用 AnyTrust 加数据可用性委员会(DAC);仅把阈值签名的哈希上链,费用可以低到 0.1 bp 以下,同时保留遇故障时回退至 L1 的逃生通道。
第四个环节,跨链桥
目前依赖 Arbitrum 官方桥,提现需 7 天挑战期。升级后将使用 Orbit 与 Arbitrum One 之间的原生快速桥,并叠加链上保险基金,既能把退出时间缩短到分钟级,也能缓释潜在的跨链黑天鹅风险。
第五个环节,清算 & 结算
代币本身即清算载体:一旦链上转移便视为资金与资产的原子交割。股息流程为 SPV 收取美元股息、换成 USDC,再通过 Dividend 合约按链上持仓快照自动分配。迁移到自营链后,这一 24 × 7 结算过程将不再依赖 Arbitrum 主 Sequencer,彻底摆脱 DTCC T+1 批量净额带来的时滞。
第六个环节,撮合层
目前全部订单在 Robinhood App 内集中撮合,再批量写链,用户几乎感知不到价差。后续计划逐步开放链上 AMM 与 API,并通过智能路由把订单跨发到中心化交易所或高频做市商,以先用中心化深度保证流动性,再逐步释放生态给第三方流量与做市。
发行模式分解
-
法律结构,Robinhood Europe UAB获立陶宛银监会 FBF 许可,既是 MiFID 投资公司又是 MiCAR ART 发行主体。SPV 名下股票存托在 DTCC;Robinhood 对应铸造等量代币。用户在链上持有=对 SPV 的“受益权”。
-
KYC / 拒止,ERC-3643 绑定 ONCHAINID:链上地址 → (KYC hash, 国籍, 合规标签)。转账时合约自检双方 whitelist;违规地址可冻结并强赎。
-
股息 & 公司行动,SPV 现金→USDC→
DividendDistributor
合约一次性按链上快照分配。拆股/并购由CorporateAction
合约处理:比例 mint/burn 或换发新 Token。 -
费用 & 毛利,客户侧 0 佣金 + 0 点差(Robinhood 做市覆盖);RH侧收入来自:Sequencer + MEV (约为5-10 bp) + PFOF 返佣 (<span leaf="" para",null]'>约为20 bp) + 浮息/桥费 → 可内化 40-50 bp,仍远低于欧陆 CFD 80-120 bp
整体架构:从 Arbitrum One → Robinhood L2(Orbit) 的两步走
注 1: RWA 代币通常采用 ERC-3643/1400,内建 KYC 闭环与冻结逻辑,满足 MiCAR 对“资产参考型加密资产”许可要求⁶。
注 2: Orbit 链可在 Rollup(极致安全)与 AnyTrust(低成本)间切换;两者均定期向 L1 提交欺诈证明⁴。
注 3: Orbit 支持“Permissioned Chain”模式,只有 Robinhood 授权合约可部署,杜绝匿名 DeFi 滥用⁷。
注 4: Arbitrum Rollup 属乐观证明,挑战期内无人提交欺诈证据即视为有效³。
注 5: 链下股息→链上稳定币的自动化方案已被 Taurus、Securitize 等 RWA 项目验证⁵。
注 6: MiCAR 要求披露白皮书并受欧盟 ESMA 统一监管⁶。
系统流程对比
传统美股与 Robinhood L2 代币股流程差异(说明)
-
撮合方式
传统美股:订单在 BATS、Nasdaq 等中心化交易所撮合,只能在交易时段内进行。
Robinhood L2:起初由 RH App 内部撮合,后续可切到链上 AMM,全天 7×24 都能成交,实现真正“随时交易”。
-
清算机制
传统美股:通过 NSCC 作多边净额清算,需要把买卖双方当天所有交易集中抵消后再结算。
Robinhood L2:链上代币转移即视为资金与资产的原子交割,直接完成清算,不再依赖 DTCC 的批量流程。
-
交割时间
传统美股:DTC 在 T+1 做同日汇总交割(2024 年才从 T+2 缩短)。
Robinhood L2:L2 地址之间的 Token 转移加上一笔 USDC 支付即可即时完成交割,实现从“净额批量”到“逐笔原子”的根本转变。
-
股息与公司行动
传统美股:股息和拆股等事件由 DTCC 或发行人再分配给各券商账户。
Robinhood L2:托管行在链下收到股息后触发链上合约,自动按持仓快照分配,过程完全可编程。
-
监管归属
传统美股:受 SEC 和 FINRA 监管,发行和交易均需遵守招股说明书等美国证券法规。
Robinhood L2:发行主体位于立陶宛,持有 MiCAR 与当地金融牌照,由欧盟监管;牌照从美国体系切换到波罗的海辖区。
稳定币 × 股票(RWA)代币产业链总览
(按环节->TAM->壁垒->代表公司,最后给出“双强护城河”榜)
1. 产业链七大环节与 TAM(2025 数据 / 2030 潜在)
法币托管与稳定币发行(环节 A)
这一环节负责 1∶1 托管法币储备并铸造、赎回稳定币,主要盈利点是把储备资金配置进逆回购和货币市场,赚取浮息。2025 年全行业稳定币市值约 2590 亿美元,其中 USDT 占 62 %(约 1580 亿)。若稳定币在 2030 年保守增至 3.7 万亿美元,牌照、储备管理能力与银行通道将成为最核心的进入门槛。
资产托管 + 股票 / ETF 代币铸造(环节 B)
负责实股或 ETF 份额的链下托管、链上铸币,以及股息映射与赎回。2025 年相关 RWA-equity 锁仓量只有 30–40 亿美元(以 Robinhood、Backed 等先行者为主);若代币化渗透至全球股本的 0.8 %,规模可突破 1 万亿美元。进入壁垒集中在 MiCAR / SEC 牌照与清算、登记技术。
区块链底座与 Layer-2(环节 C)
提供主网安全性、Sequencer 排序、数据可用性与跨链桥。以太坊所有 L2 在 2025 年的年化 Gas 收入约 18 亿美元,Rollup TVL 约 450 亿美元。按业内预估,到 2030 年 Layer-2 费收可能升至 200 亿美元级。技术栈成熟度与开发者生态是决定平台壁垒的关键。
流动性做市与 AMM(环节 D)
在中心化或链上市场维持买卖价差,进行跨链对冲并捕获 MEV。当前稳定币与代币股日均现货量大约 500–700 亿美元;若成交深度继续抬升,2030 年有望超过 3000 亿美元。深度资本实力与量化风控系统构成主要壁垒。
合规与报告 (Reg-Tech)(环节 E)
提供跨司法区的 KYC / AML、白皮书生成及链上身份验证。法遵软件目前整体年收入不足 10 亿美元,但若 RWA 与金融合规全面链上化,2030 年可攀升至 100 亿美元以上。需要多辖区信任背书和大规模数据集,进入门槛较高。
数据 / AI 智能层(环节 F)
负责链上喂价、指标计算和 AI 投研服务。2025 年加密 + RWA 数据 SaaS 市场仅约 15 亿美元,但随着机构化需求增长,2030 年有望扩张到 150–200 亿美元。数据覆盖面、实时性与模型回测体系决定竞争优势。
应用层 DeFi / 支付 / 经纪(环节 G)
包括抵押借贷、指数协议、链上支付与银行卡返现等面向终端用户的场景。当前链上 RWA TVL 约 128–230 亿美元,若 RWA 与稳定币支付大规模普及,2030 年整体应用层 TVL 有望突破 1 万亿美元。网络效应与用户粘性是最重要的护城河,但这种前端应用更新迭代最快、护城河相对最薄。
2. 环节竞争壁垒强度排序
法律-资本-网络壕沟越深 → 失误成本越高 → 确定性越强
-
A. 稳定币发行(高监管+高浮息)
-
B. 托管+股票代币铸造(监管+清算)
-
C. 区块链/L2 基础设施(技术+生态锁定)
-
D. 深度做市(资本+风控)
-
E. Reg-Tech / 报告 API(法规知识壁)
-
F. 数据 / AI 层(数据网络效应)
-
G. DeFi & 前端经纪(前端迭代快,护城河相对薄)
3. 壁垒“双强”公司清单(商业模式护城河 × 竞争壁垒)
以上公司同时具备:① 多维收入曲线(商业模式护城河) + ② 难以快速复制的监管/技术/资本护城河。
从产业链来看,稳定币 ≈ 数字版短期国债基金;浮息不透明 → 发行人享“隐性铸币税”。股票代币把 Netting → 原子交割,极大降低交易成本 (Coase 定理)。跨日套利 & 24×7 流动性削平“周末波动风险”,期现基差趋窄。稳定币+代币股组合,为买方带来负久期现金管理 + β 敞口+收益率层级。
商业模式设计可以带来双腿收入,浮息(可见利差) + Sequencer/Gas/做市(隐性)= 毛利率 > 70 %。Robinhood 把返现-Boost-质押串成 “Prosumer → 投资者” 飞轮。
稳定币 × 代币股票:下一条“现金流-数据流”双轮驱动曲线
宏观底层:两条 S-曲线正在同步加速
所以,可以说稳定币 = 高速流通资金腿,代币股 = 可编程资产腿;两者融合可以拼接出全天候、低摩擦的新金融操作系统。
未来收入的 6 大引擎
结算毛差(A)
Robinhood 等平台若自营 L2,可把基差、Sequencer 出块费与做市返佣整合成约 40–50 个基点(bp)的综合毛利。以每年 100 亿美元成交额为基准,这一层单独就可能贡献 4–5 亿美元毛利——仍比欧盟 CFD 点差(80–120 bp)便宜,对用户具吸引力,对平台却是高利润来源。
浮息与稳定币理财(B)
当用户持有代币化股票时,往往会在账户中留存 5–10 %的 USDC 等稳定币余额。平台可将这些浮存资金投入逆回购或货币基金,赚取约 5 % 的美国短端利率及管理费。若能沉淀 100 亿美元 USDC Float,每年仅利息就可带来约 5 亿美元收入。
AI 驱动的数据即服务(C)
AI-Copilot / Cortex 将链上与链下行情、资金流、情绪等海量数据实时整合为投资信号,可向专业用户按订阅或成交分成收费。按照 2025–2032 年 AI 资产管理 SaaS 年复合增长率 26.9 % 计算,到 2034 年该细分市场或能达到 217 亿美元规模。
DeFi 组合费用(D)
代币化股票可以作为抵押品接入借贷、再质押和结构化收益协议,平台与协议按 10–30 bp 分润。假设链上 RWA 总锁仓(TVL)占 DeFi TVL 的 5 %,达到 300 亿美元规模,即可贡献数亿美元级年手续费。
直接发行 / 上链 IPO(E)
当券商或区块链平台扮演“主承销 + 授权 Sequencer”,可在一级发行阶段收取包销/撮合费与 Sequencer 链费。随着全球资产代币化市场在 2025–2032 年预计 18.3 % 的 CAGR 增长,发行手续费率虽下降,但基数急剧放大,成为中长期增量引擎。
企业行动自动化(F)
拆股、股息派发与回购可完全链上化,平台按 1–5 bp 收取服务费。以 S&P 500 每年大约 5 % 的股息率为例,若自动分发环节收取 2 bp 手续费,年收入就可能达到数十亿美元级别。
护城河框架(“铁三角”+“软三链”)
增长具“非对称”
-
交易成本理论(Coase),链上原子结算把协调成本降至极限 ⇒ 市场-型组织占优。
-
心理账户 & 前景理论(Kahneman/Tversky),代币股碎股+24×7 强化“随时可兑现”心理账户,降低损失厌恶,提升成交频率。
-
商业模式画布(Osterwalder):关键资源在于合规牌照+链基建;价值主张:T+0+碎片+可编程;收入流:双边抽佣+浮息;渠道:钱包+API;客户关系:AI Copilot 个性化。稳定币保值社交/尊重:随时投资交流、展示自我实现:策略自动化、DIY 资产组合。
稳定币 × 代币股 × AI 不只是一个新产品组合,而是一条将货币、资产与认知决策同频升级的演化路径。在这条路径上,平台的终极护城河并非单一技术或牌照,而是——
“可验证的系统信任 + 可编程的金融乐高 + 可学习的数据智能” 的复合叠加。
谁先把结算毛差 + 数据订阅 + 浮息收益 三条现金流做厚,并通过 AI 把用户从“交易者”转化为“策略编排者”,谁就能在下一轮金融进化中占据高地。
Robinhood 正把 RWA 代币化 + 全天候交易 + 链上结算 三条趋势合流为“下一代综合投行”路径。若执行如期,新增衍生 & L2 费率、质押收益可为 ROA 增厚 3–4 个百分点,并促使市场给予RH平台化溢价,而非传统经纪倍数。
短期股价上冲反映乐观预期;真伪还需观测 MiCAR 细则、L2 上线与交易深度。关注 2025 Q4 指引——若 EU ARPU 不降反升、Token TVL 超 $5 亿,将验证“代币化 ≠ 点差蚕食”,多头逻辑才能成立。
写在结尾:
TAM:稳定币 $259 B→$3.7 T;RWA/股票代币 $23 B→$1 T+。
高确定环节:托管发行、L2 Sequencer、Reg-Tech;
双强公司:上表 10 家占据最深法规 + 技术/网络双壕沟。
谁能把“浮息+链费+AI 数据”三套现金流耦合,并获得跨境合规绿灯,谁就握住下一个时代的门卡。
全文完。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