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5:加密货币走向主流的关键转折点与未来投资机遇

不璃不弃2025-01-13

作者:Franklin Bi,Pantera Capital合伙人;编译:0xjs@金色财经

加密货币如何才能真正步入主流?抛开所有喧嚣和猜测,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作为投资者,我们的任务是探索这条采用之路,因为这里潜藏着下一个百倍增长的机会。

但优秀的风险投资人并不试图预测未来,而是清晰地看待现状。关于接下来的一年,有一点非常明确:2025年将成为加密行业的关键转折点。

试想一下,如果杰夫·贝佐斯因在线售书而入狱,互联网会变成什么样?如果史蒂夫·乔布斯因为推出App Store受到制裁,又会怎样?或者黄仁勋因为银行账户被关闭被迫在国外创建Nvidia呢?这就是我们行业正在经历的挑战期。

2025年将是区块链历史上首次企业家、监管机构及政策制定者共同开启采用之路的一年。

面对如此开放的前景,回到最初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前方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发展?最大的机会——即下一轮百倍乃至千倍的投资回报——会在哪里出现?

正如“SoLoMo”(社交/本地/移动)在2010年代释放了互联网潜力一样,三个主要趋势将在2025年后推动加密货币的广泛接受:

  • 网关(Gateways)——将传统金融体系连接至区块链;

  • 开发人员(Developers)——简化基于互联网原生经济层的应用构建过程;

  • 应用程序(Applications)——开发能够融入日常生活的实用应用。

网关(Gateways)

从20世纪70年代引入电子交易到如今支付方式的数字化转变,华尔街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技术升级历程。软件逐步取代金融的过程教会了我们一个道理:最终所有金融资产都将迁移到流动性最好、交易效率最高且价值最大化的领域中去。

现在,区块链网络已为3万亿美元规模的加密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坊等)以及一些虽小却充满活力的资产支持型代币(例如美元稳定币和美国国债代币)提供了安全保障。全球家庭、政府和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总额超过1000万亿美元(也就是1千万亿!)。这意味着还有高达300倍的增长空间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那么目前比赛进行到了哪一步呢?实际上选手们甚至还未完全就位。现在全球资产负债表才刚开始向区块链迁移。为了成功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建立桥梁来连接传统金融系统。

我们必须扩大那些能有效吸引新用户并整合现有资产平台的能力。比如拉丁美洲的Bitso这样的区域汇款服务平台,已经在利用区块链技术处理超过10%的美墨跨境汇款业务。Ondo这样的代币化平台正直接与富兰克林邓普顿和贝莱德竞争,致力于将超过20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上链。

加密货币正在催生首个真正的全球资本市场,得益于即时结算与无国界流动性的优势。然而,全球化市场需要全球化的交易平台。Figure和Avantis等交易所正在整合全球供需关系,并重塑外汇、信贷及证券市场。

最后,我们还需要能够与现有体系兼容的产品,而不是仅仅创造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加密世界。这些产品可能看起来像是Fordefi为机构提供的高级钱包服务,或是像TipLink这样简单易用、连老人都能轻松使用的支付解决方案

当这一切成为现实时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相信,总有一天你的大部分净资产都会存在于区块链上。一旦转移到链上,财富便可以瞬间流向世界各地,以低成本进行交易,无需支付中间费用,并通过全球需求达到其最高价值。这是一条不归路。

XTmKMiAnFiukEAgQ3uJZhcYdV9oAfXfWVHaxRqyu.png

开发人员(Developers)

目前大约有10万名开发者在区块链上构建应用,这个数字相当于硅谷一家大型科技公司员工数量的一半。为了实现大规模普及,我们需要将这个数字增加100倍,达到1000万人。

释放区块链技术创造潜能至关重要。正如更好的工具使得移动开发者能够充分发挥苹果应用商店潜力一样,我们也需要简化链上应用开发流程,帮助创造出更多有用的新产品。

2025年,区块链开发栈将迎来重大进步。其中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让区块链本身变得更加易于使用。Arbitrum的乐观Rollup技术开创了加密货币领域的首个“宽带时刻”。但是,像Arbitrum Stylus这样的更新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变革。Stylus允许开发者使用C、C++ 和 Rust等多种主流编程语言编写智能合约,从而为全世界超过1000万名开发者打开了大门。

曾经被认为过于复杂难以实际操作的零知识证明技术,随着诸如StarkWare开发工具包这类新型工具的出现变得前所未有的简便。如今,零知识证明已经被应用于像Freedom Tool这样的产品中,这是Rarimo推出的区块链投票工具,在俄罗斯、格鲁吉亚和伊朗等地提高了民主参与度。

支持区块链开发的工具和基础设施将在推动该领域前进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像Alchemy这样的平台正在帮助开发者大规模构建和部署链上应用。通过简化开发流程,Alchemy已经助力许多项目取得成功,包括去中心化金融 (DeFi) 协议以及游戏应用。随着区块链生态系统不断发展,这些开发者平台必须跟上步伐,使开发者能够突破链上可能性的边界。

2025年,多链世界将持续扩张,而且速度可能会更快。随着开发者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挑战,新的区块链不断涌现以应对这些问题,每条链在计算能力、执行效率或去中心化程度方面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了满足特定用途如游戏或交易的需求,B3等专门针对应用设计的基础架构正在形成。这种链、Layer 2方案以及应用特定链的爆发性增长需要无缝连接,这就轮到Everclear等跨链流动性解决方案和Omni等互操作协议发挥作用了——让开发者专注于构建创新应用。

Web开发已经从原始编码演进到了直观的无代码解决方案,并且现在由人工智能驱动。我们预计区块链开发也会经历类似的发展过程。每一次技术进步和以开发者为中心的新工具浪潮都将带来一波新的人才加入。最终,创建链上应用或许会变得像使用ChatGPT对话那样简单。

l6Z27euPOs59Yduqd5Na8EtEmlGR4xDBQ2CbcrAf.png

应用程序(Applications)

今天有多少人是链上用户呢?

根据大多数估计,当前链上用户约为8000万人。这部分增长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加密货币作为“华尔街2.0”的吸引力——一个新的筹资、投机和转账场所。但如果想要将用户基数扩大100倍至80亿,则取决于加密货币能否从华尔街转向普通民众。

2025年很可能是加密货币被大众接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将是区块链技术的“FarmVille时刻”。FarmVille是Facebook上首款热门社交游戏,它推动了该社交网络首次实现指数级增长,将其从一个照片分享应用转变为一个全球平台。

加密货币正加速迈向它的“FarmVille时刻”。Onchain功能正在被集成到新的游戏和社交应用中。InfiniGods这样的游戏工作室正在创造首批onchain用户。他们开发的移动休闲游戏King of Destiny在过去一年里下载量超过了200万次,吸引了那些玩Candy Crush比玩Coinbase时间还多的人群。

链上游戏、社交互动及收藏品活动占据了当今独立活跃钱包的大约50%份额。随着越来越多不同背景的用户参与到链上商务活动中来,显然区块链将颠覆的不仅仅是华尔街。

一类新的“生产性”应用正在引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企业的崛起让位于工业网络的兴起。这些也被称为DePIN的应用程序专注于无线连接、超本地数据及人力资本等领域服务不足的市场。它们通过链上协调机制和市场驱动机制达成这一点。Hivemapper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地图网络,已经绘制了全球30%以上的道路,这得益于超过15万名贡献者的努力,能够提供比谷歌地图更及时准确的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生产性”应用正在挖掘真实的收入来源。到2025年,我们相信DePIN行业的年收入将超过2024年的5亿美元。这些工业级别的现金流提供了一条基于实际效用的盈利路径,为新资金流入链上经济建立了强大的商业引擎。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将这些应用程序送到80亿人的手中呢?2025年将会出现能够覆盖数亿消费者的新分销模式。Coinbase、Kraken和Binance等加密货币交易所正在创建自己的区块链,以引导客户进入链上世界。Telegram和Sony正在将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平台上整合Web3功能。游戏公司也在重新发布带有链上功能的经典游戏,如MapleStory,可能会吸引数百万玩家。PayPal和BlackRock等机构则正在推出链上金融服务和支付解决方案。

2ae1qNAwOjUmEbGzG4jQauINqIiDJRALf1zl24jw.png

这些趋势在2025年的融合将导致一个关键转折点。当普通人每周有理由花60分钟在链上活动时,“链上”将成为新的“在线”。别再谈什么‘杀手级应用’了。就像我们在互联网上的各种应用之间切换一样,人们会有许多理由花费时间在链上。无论是为了娱乐、社交还是赚钱。那时,链上经济将迅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8NBhACQYlIhMwY2RwGywV18sWFhiOCJQFETMC35X.png

未来展望

明年将开启一个新时代,区块链技术将开始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同互联网一样。从华尔街到大众市场的转变并非偶然——它正在加速发生,受到娱乐、商业及实用性应用的推动。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我们需要投资于更加便捷的接入渠道、改进的技术和开发者工具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程序。

随着加密货币逐渐被主流社会所接受,2025年前方道路上仍然充满了百倍增长的机会。

正如一位智者曾说过的:“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创造未来。”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