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崛起是否会助力英伟达的增长剧本?
来源:FT中文网
在上周的一场线上活动中,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与DataDirect Networks首席执行官进行了一场对谈。在这场谈话中,黄仁勋首度回应了DeepSeek对英伟达造成的冲击。
差不多一个月前,DeepSeek发布了其R1模型的开源版本,之后英伟达的股价就像坐上了过山车,一度暴跌17%,三天内市值蒸发近6000亿美元。
然而,如今英伟达的股价已基本“收复失地”。黄仁勋也首次公开谈及DeepSeek的影响。他表示,R1的发布“令人难以置信地兴奋”,并认为之前的市场反应是一种误解。“我认为市场当时对R1的反应是‘哦,我的天哪,人工智能结束了!它从天而降,我们不再需要进行任何计算了!’”黄仁勋表示,“而事实恰恰相反。”
黄仁勋强调,DeepSeek R1模型的发布将加速人工智能的普及,这并不意味着市场不再需要算力资源,而是恰恰相反,在DeepSeek的推动下,未来市场对算力的需求将会更大。
黄仁勋选择此时发声颇具深意。一方面,英伟达已从股价暴跌中逐渐恢复;另一方面,几天后英伟达将发布第四季度财报。这份财报的重要性堪比关键经济数据,市场分析者会根据其中的数据判断AI市场的繁荣情况,英伟达的股价也会随之波动。
不过,这一次市场分析者对英伟达财报和股价的前瞻出现了分歧。DeepSeek的出现展示了低成本大模型训练的可能性,这打破了巨头们通过大量资金、芯片和算力构建的护城河。如果未来可以用较少的算力实现预期性能,那么市场对高端AI芯片的需求可能会下降,英伟达的股价是否需要挤掉泡沫?
从这一角度看,DeepSeek的崛起导致英伟达股价暴跌,似乎是基于这种逻辑产生的直接市场反馈。这到底是不是一场“误解”,或许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然而,在DeepSeek于春节前骤然出圈一个月后,市场对未来的判断正在发生变化。正如黄仁勋所言,DeepSeek新开源模型的发布掀起了一场新的AI浪潮,AI的应用范围在扩大,这意味着未来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
支持这一观点的分析者引用了经济学理论中的杰文斯悖论:当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时,实际上可能会导致资源消耗的增加,而非减少。算力作为一种资源,技术进步提升了算力效率,但同时也扩展了市场需求,反而促使市场对算力的需求持续增加。
这一点正被市场逐步验证。根据《经济观察报》一周前的一篇报道,接入DeepSeek的中外企业数量迅速增长,用户量激增给各平台服务器带来了巨大压力,现有算力已无法满足需求,英伟达的GPU再次变得供不应求。“连库存的禁售型号都被抢空了。”
未来,杰文斯悖论是否会在AI领域失效?这是投资者对英伟达预期产生分歧的原因。从长远来看,算力和芯片的需求是否能持续增长,取决于AI应用扩展带来的需求增量是否能超过算力成本的下降速度。然而,随着AI竞争被纳入大国博弈的叙事中,科技竞争掺杂了政治因素,一切情况都变得更加复杂,已脱离单纯的市场逻辑范畴。
根据过往媒体数据,美国几大科技巨头在过去一年中的资本支出均达到历史高峰,其中可能超过一半的资金都投入到了算力上。尽管市场一直在质疑这些算力支出的回报率,但对中国AI的警惕以及DeepSeek的崛起,仍让巨头们因害怕掉队而坚持烧钱堆砌算力。谷歌、亚马逊和Meta在新的一年里对算力的投资只增不减,美国政府也在极力推进Stargate(星际之门)这一号称高达5000亿美元的AI基建计划。
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DeepSeek的崛起不仅没有“脚踢英伟达,打脸星际之门”,反而可能为英伟达送上一记助攻。说不定,就连特朗普都会夸耀自己推出星际之门是“先见之明”。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